一、对于旅游规划的认识
1、规律有规划的初步认识及目前旅游规划界的现状
目前旅游规划界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五多五少”来概括。
商人型旅游专家太多,学者型旅游专家太少
很多旅游规划公司属于企业,企业讲究的是利润。比如一个地区不具备发展旅游的条件,从旅游规划专家的角度去考虑该地区不适合开发旅游,但是对于企业、对于商人来说,由于利益驱使,考虑的并不是地区的发展,而是企业利益。
模板型旅游规划多,专项性旅游规划少
目前的旅游规划流程多是流水作业,你包一块,我包一块。内容上经常把常识当理论,创新的东西少。另外,不同地区规划重点也应因地制宜。但是我们做得最多的还是产业规划,这与国家相关政策有关,但从发展趋势上看,专项产品规划、市场营销策划,针对海滨、乡村等需求将增大。
传统的规划一般从区域资源出发,再寻找市场。实际上,市场需求直接决定规划是否可行。比如,四川是山水资源丰富的大省,峨眉山、九寨沟周边的山水资源开发时就应考虑到市场竞争的问题。
政府部门控制不力的旅游规划多,实施控制的旅游规划太少
主要问题是合同订得不规范,或者根本不订合同。由于双方不制定规范的合同,有的单位不能按时交成果;有的聘请了很多规划大家,国外专家,是否能参与这个项目,参与的时间有多少,这些都应在规划中体现清楚。
空洞的旅游规划多,可操作性的旅游规划少
把背景分析,作为大盖帽。大量笔墨分析国际、国内的情况;把高度当厚度,有分量的不多;把资源当作本地盘点。对现有的评价,规划很少。资料堆积多,空洞的目标多。如,把北戴河规划做成国际性的会展城市,明显是不合实际的。
2、对于旅游规划产品的定位问题
旅游规划产品是首先是商业产品,主要通过规划文本表现。
其次是智慧产品,学术研究成果、思想观念融合在其中。主要包括技术智慧,规划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成果,有技术规范;管理智慧(政治智慧),规划是否能把握好管理者或者地方领导的意图,引起领导的重视,如项目策划能否反映当地招商引资的政策;商业智慧,能否吸引企业家的目光,能否吸引企业家的投入产出,项目的实际操作性把握的是否准确;艺术智慧,是创造与实际的完美结合,能否让人眼睛一亮。建议吸纳艺术家,如建筑特色规划,音乐之乡规划;生活智慧,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旅游者的动机,能否充分了解。总之,做规划的过程,是引起领导注意的过程,培训的过程,统一思想的过程。能培养一批干部的旅游意识,也是一种好事。
再则,
旅游规划产品是个性化产品,因特定背景、特定资源、特定市场、特定产品而具有独特性。
3、旅游规划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
发展阶段不同,规划内容是不同的。
起步的地区,经验不丰富,市场不成熟。突出1、2个产品和市场,有梯次性,不要遍地开花。
已经是旅游目的地了,有一定知名度,原来的产品不是重要的,应开发新产品、多样性产品,拓展旅游形象。
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已经饱和了,需要限制旅游的投入,产品的升级换代。在知名度较高的事件上做文章。如西班牙的市场比较饱和了,利用事件来提升形象,增加知名度,进行产品升级。
4、旅游规划的理念
(1)加法理念、减法理念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加法或者减法。不要用种田的方法来种草。在中国秋天的落叶是垃圾,需要及时清理;瑞士的落叶就算发霉,也不会清理,人们喜欢欣赏很自然的景色。正如国外的话“自然的东西不需要规划”。
(2)策划理念
没有策划的规划是废话,没有计划的规划是空话。旅游行业是创意行业,可是各地的旅游节,大多没有新意。黄果树瀑布节,策划了一次西部的民歌大赛,演出合唱队伍请的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以及西部电台推荐的民歌大王请来。结果,居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费用又不高,效果又好。
(3)科学发展观
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综合目标,但目前比较单一,环境目标、就业目标、文化传统目标,应以科学的指导观来发展旅游。
合同性评价,是否履行了合同,编制的过程很重要,初步方案能否及时拿出;
需求性评价,市场的半径和规模是不是与旅游者相符;
特色型评价,地域性,民族性,阶段性;
竞争性评价,互补性,是不是互补的产品;
反馈性评价,目标有没有途径;
投入产出的评价,规划的以及实施的,没有预算的规划不是很好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