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
乡村旅游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并正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规划在我国编制已经普及到县、甚至乡镇。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旅游规划不能指导产业的发展,不断的要求修编。
修编后发觉,仍不能解决招商引资、营销促销、景区经营等实际问题。其实,这是由于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规划的修编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变化、旅游发展的要求;二是委托方对规划要求过高,要求规划方能做到用策划来指导规划使规划得到更好的实施。
一规划原则
古村风貌保护原则应按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而定。而保护标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以发展为指导,立足未来,以人本为出发点,一切以满足人民的生活、文化、环境需要为目的。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挖掘古村的历史人文特色,做到历史文化真实性和延续性。
(2)保存村落的基本格局、历史风貌和建筑特征,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3)从发展和更新来看,一定要贯彻古村的独创性,包括布局、风貌、空间、结构、环境、细部、装饰、纹样等。
二、规划步骤和方法
1.领会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2.调查摸清现状,如历史、文化、习俗、人文、性格爱好、民居现状、建筑布局、建筑特征、建筑损坏现状及自然条件等。
3.研究古村旅游发展定位和价值,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贯彻政府、群众、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方法。重视群众的利益,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按照区位、旅游活动等,可大致分为民俗文化体验型、生态农业观光型、近郊休闲度假型以及特色产业带动型。在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中,应通过认真的调研,系统的分析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劣势,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开发类型。
1. 民俗文化体验型
是指利用当地民俗村寨文化资源,包括当地居住环境、民俗建筑、民俗歌舞等独特性,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这种类型较为适合少数民族或独特族群聚居的地区。如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以苗乡侗寨及原生态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发出民俗型、歌舞型等15 个不同类别的农村旅游产品,形成了民俗文化体验型的乡村旅游。
2.生态农业观光型
是指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如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以水产养殖、乳鸽养殖、瓜果蔬菜养殖等农业形成保持江南水乡、田园风貌的“现代生态园”,吸引城市居民到此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农渔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