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10-84856515
24小时专家热线010-84856515
1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优化了产业结构,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已有20余个省份将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的发展。随着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日益显现,国内的旅游景区规划、旅游地产开发日趋火爆,旅游规划设计机构越来越专、投入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新。然而隐藏在耀眼成绩背后的几种不健康的价值、偏重导向值得深思和反省。
1.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多年来,我国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倾向。景区管理层和当地政府规划实施过程中更加重视如何取得经济效益,而不顾高速建设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造成什么影响,往往能快速产生效益的经济项目强行快速上马,而见效不快的环境保护项目则迟迟未能上,这对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2.重技术,轻体制。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在我国经过30年的发展与实践,技术越来越先进,如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航空遥感技术、计算机和数学模型等都在景区规划开发研究与实践中得到应用。旅游规划体现的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然而,在重技术的同时,规划编制者对体制层面的因素却呈现出未深层考虑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对旅游景区规划开发中的利益群体、当地居民感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在景区资源规划时,常常存在忽视当地社区参与和公众利益等问题,导致了旅游规划中的不公平现象。
3.重眼前利益,轻远期利益。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是一项涉及广泛的长期系统工程。然而,当前景区开发投资主体在规划开发投入上没有一种战略眼光,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能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景区的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造成了就是我国新开发景区文化内涵的普遍缺失。短期利益驱动下的景区开发项目大多是匆匆上马,草草完工,赢利模式单一,文化表达肤浅,导致景区失去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文化。最终丢了地瓜,捡了芝麻。
4.重编制规划,轻落地开发。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景区之前,往往会花重金聘请知名的规划专家或者一些国家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对景区开发进行整体的旅游策划,设计单位通过实地考察,按照《规划通则》的框架要求,用专业的知识及以实践经验编制出详尽精美的规划文本。但往往因为规划文本缺乏科学性和具体实践性、开发商与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政府插手其中等原因,使得专家组精心编制出来的规划无法在景区开发的实践中落到实地,规划文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针对这些“轻重失衡”问题,我们认为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应做出如下现实的选择:
1.关注综合效益。旅游景区在规划建设的价值目标上,应突出综合效益。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过程中注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应该也必须追求经济效益。但作为现代社会的企业公民,旅游景区建设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在保护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争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最大化,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2.抓住文化灵魂。文化建设才是一个景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景区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旅游景区文化表达的模式是丰富多样的,有精华荟萃式、复旧再造式、浓缩改进式、原始自然式、主题附会式等。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要突出景区的主题,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保护当地传统的文化风俗。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应围绕文化主题下功夫,体现当地的文化氛围和乡土气息,提升景区品位和旅游产品档次。
3.取之有度。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对旅游景观的需求,还要保护子孙后代利用资源的机会。要坚持适度原则,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要树立永续发展的理念,精心策划,科学取证,认真实施,为旅游资源的未来持续开发利用留下空间。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总体规划,加强管理,综合发展,合理利用景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防止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式开发。
4.把握平衡才是正道。平衡不仅是各利益相关体的利益均衡,应该还包括规划委托方与规划编制方之间的利益均衡,当地政府与林业、城建等部门之间利益均衡,景区开发商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利益均衡,当地居民与社会公众、旅游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只有利益均衡,才能共同为景区规划开发出工出力。
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
网址:http://www.bjhhlv.com/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07-0768 010-58236282
传真:010-58235542
市场咨询邮箱:huahanlv@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