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旅游问答 >
旅游问答
“非遗+旅游”的几种模式发布日期:2019-11-07 作者:华汉旅业
在文化和旅游部“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三个重要理念的推动下,近年来国内非遗旅游开发进行了大量探索,出现了以下几种模式:
“非遗+研学”——研学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将非遗与研学体验结合起来,是一次亲身感知非遗文化的旅行。2017浙江桐乡结合研学旅游先后推出2家研学旅游镇、16家研学旅游推介点以及18位研学旅游导师,每年寒暑假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和中小学生到泰丰斋体验姑嫂饼制作过程。
“非遗+民宿”——民宿能够伴随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在于其满足人们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江西婺源县思口镇作为婺源明清古宅的聚集地,目前已建成花满堂、西冲院、明训别院、将军府、正经堂、花田溪等19家高端古宅民宿。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千年古樟树榨油桩、老门套、老磨盘、竹编竹艺、水槽、石槽等民俗、非遗。
“非遗+文创”——过去,在很多年轻人眼中,非遗的历史性对应的是“过时”,文化性对应的是“土气”。然而,当黑陶、手工纸、传统扎染、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出现在旅游商品市场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折射出的文化温度,立刻受到他们的追捧。具有160年历史的北京老字号“内联升”取得迪士尼的授权,推出了迪士尼公主和米奇系列时尚布鞋,击中了年轻女性和儿童的“萌点”;2017年与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合作推出的中国风浓郁的“大鱼海棠”主题布鞋,迅速成为网红。
“非遗+演艺”——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看过上海朱家角实景版《牡丹亭》的人应该印象深刻,数目有限的观众席设置在实景园林的河道附近,全程无麦的原生态表演让人无限融入其中,即使对昆曲无甚耐心的观众也仿佛瞬间沉入昆曲的灵韵中。
“非遗+节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藏历新年”“彝族年”等传统节庆更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融合的基础。每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次第展开,成为吸引游客的“打卡地”。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禹羌文化资源推出了“大禹祭祀”“羌历新年”“沙朗节”等10余个民俗文化节庆品牌,每年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
“非遗+旅游”的探索模式,还有正在显现效力的“非遗+扶贫”“非遗+特色小镇”“非遗+景点”“非遗+会展”“非遗+博物馆”“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养生”等N种打开方式。“非遗+旅游”能以那么多种方式打开,一大原因是“活态属性是非遗市场化的前提”。非遗先天具有市场基因,它们从诞生起就在千百年的创造、生产和销售中,借助商业的力量才流传至今。非遗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常用商品。历史上,非遗的大众化消费群体非常多,当下则需要在现代消费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