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汉旅官方微博

最新动态

竭诚为您服务

咨询热线010-84856515

24小时专家热线010-84856515

在线交流

经典案例

  •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旅游新城概规、控规及城市设计
  • 洛阳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 河南省平顶山市文化产业规划
  • 盘县竹海旅游景区建设发展规划
  • 重庆万州长滩温泉——潭獐峡旅游景区规划

首页 > 技术专题 > 实战经验 >

实战经验

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研究(下)发布日期:2017-02-16  作者:华汉旅业

1.景区停车场的生态化景观设计

  

1.1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的必然性
在全球面临重大环境问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各大景区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所以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景区生态化景观的建设对于环境的保护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景区停车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化景观的建设的一个绊脚石,所以营造一个具有生态化景观空间的景区停车场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景区生态化景观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倡导生态旅游和停车场生态化的需要。

  

2010 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天津市按照新出台的《天津市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 2009-2015)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是其重点之一,为体现节能减排,突出“低碳排放”的旅游新概念,适应游客绿色出行需要,天津市 5A、4A 景区将全部建成生态停车场。
 

(1)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水泥地面、各种人工铺装不得不覆盖了原来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来满足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以及对风景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的同时引发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大气、水体、土壤等被严重污染,森林、草地、湿地、农田的生态平衡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能力、生态服务功能及生态系统健康的持续下降。同时,也造成了能源紧张,人口剧增、交通拥堵、住宅短缺、土地紧缺,以及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面对生存环境的恶化,各国政府和学者也逐渐开始重视环境恶化问题,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研究也加快了步伐,以便于正确处理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探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2]。因此,景区停车场的生态化景观建设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求,同时也是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2)资源节约利用的需求
目前景区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景区环境,景区停车场缺乏对雨水的回收和利用,对绿色能源的应用也相对较少。景区停车场进行适当的绿化景观设计和透水铺装的应用,增加雨水的回收利用和相应的生态化景观设计,有利于提高景区生态环境景观效果和对景区自然环境的保护。景区可供开发和建设的土地毕竟是有限的,生态化的景观建设对景区停车场的环境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使景区整体的生态环境有着显著的提高,所以,就算停车场的面积过大,它对景区的整体环境的影响也是相对较小的,它既可以满足景区的停车需求的同时又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景区停车场还是有效的节约了景区的土地资源,同时还挺高了景区整体的生态环境景观。

(3)景区生态景观营造的需要
景区停车场不仅仅是景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更是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停车环境。作为景区停车场,这是自驾游客踏入景区的第一场所,景区停车场的整体景观直接影响了游客对整个景区的第一映像,所以景区停车场的生态化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景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同时也是景区生态景观营造的需要,这样既有助于提高景区的“回头率”,又增加了游客对整个景区生态景观环境的满意度。

1.2 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的设计原则
随着停车场设计和规划的不断完善,在最小化占用绿地面积的同时,尽可能的营造出一个既满足人们停车的功能需要,又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游憩的优美景观空间。

 

停车场是景区内部的空间场所,也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的污染和空气质量的严重下降,迫使景观设计必须向着生态化方向发展,设计中首先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前提,尽可能最大的做到绿化优先。传统的停车场在设计中只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停车的容量,传统的景区停车场为了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建设时为了满足最大的停车容量,就牺牲了景区停车场的景观设计,停车位间几乎是没有绿化的。到处都是混凝土制成的地下停车场和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地面停车场,而这种停车场只是单一的为满足停车而设计,其对环境的影响愈加严重,所以,在景区停车场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停车场的生态性,在进行停车场的设计时,
  

不仅要满足停车需求,还要满足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人文效益,营造出一个具有优美景观效果,赋予人文特色的现代化停车场。
  

在对景区停车场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避免景区停车场对景区环境和景观造成影响和破坏。景区停车场对景区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是对景区自然风貌的破坏和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景区停车场的设计要结合景区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进行设计,从景区停车场的生态化景观设计方面进行考虑,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景区停车场应是具有良好生态景观效果的空间场所。首先,生态化的景区停车场应满足各种类型车辆的停车需求,进行分区设计,并保证人行的通达性。其次,在因地制宜的同时确保景区停车场景观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后,要节约节能,达到能源的高效利用。
  

01多分类设计原则
即满足各种类型车辆的停车需求,针对不同车辆设计停车分区,包括景区内部停车区和外来车辆停车区,内部停车区可分为员工车辆、观光巴士、电瓶车停车区等,外来车辆可分为旅游大巴、小型车、房车区等。这样做可以提高景区停车场内部交通的高效性,并使景区停车场秩序化,方便对车辆停放的管理,达到停车场的高效利用,从而满足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设置季节性临时停车场,针对自然风景区的旅游旺季季节性较强,为避免破坏环境和节约资源,可设置季节性临时停车场。 

02通达性原则
在整个停车场的内部空间中,要确保人行和车行的通达性,即不论从哪个停车分区下车可在不妨碍车行的前提下,都最终能使行人和行车顺利便捷地到达目的地或停车场出入口。设计时进行人车分流,既不妨碍车行,又能保证人行的通达性,还有单独设计人行出入口,保证行人的安全。

03因地制宜设计原则
在人们从崇尚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破坏自然,最后又开始保护自然,所以在进行景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时,不能盲目的开展建设工作,而是要把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就是尊重自然,指的是在景区停车场的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利用规划建设场地的自然地形条件,然后要根据景区车辆的大小和使用性质进行分区设计,通过生态化的景观规划进而划分不同的停车空间。设计是应结合场地的地形现状进行停车场的规划设计,这样做可使停车场在建设时减少土方量,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在植物配置上,合理利用和移栽现有植物进行植物造景,树种尽量选用本地的乡土植物,用来体现当地的地域环境,并能有效的降低建设成本和后期的管理维护成本,同时还能提高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的持续性。

04景观多样性设计原则 
景观多样性的设计原则就是指在建设场地设计不同类型的景观空间结构和不同的使用功能等,在形成统一的景观基质的前提下,景观斑块和廊道上应设计不同大小尺度和不同数量的景观空间,以满足景观多样性的设计要求。景区停车场的景观多样性设计原则就是根据不同停车分区的特点进行生态化景观设计,设置一定面积的游客出入口广场,增加景区停车场游客的休憩景观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如在旅游大巴停车区设计适当的游客集散广场,房车停车区设计小型的休闲活动空间,另外还可以利用植物来营造局部空间景观,使景区停车场的景观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05可变性设计原则 
景观的可变性指的是在气候、空间和使用功能上的变化。气候变化就是指在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下,景观也在产生着变化,不同的季节气候所产生的景观效果也是不同的。空间上的变化就是指在景观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景观空间的构成也在变化,不同生长时期的植物所营造的景观空间也是不同的。使用功能上的变化就是指一个景观空间场所在根据时间和使用人群的变化下使用功能也会发生变化。
  

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的可变性设计原则就是指针对景区停车场的特殊性,在景观设计上要考虑到气候的变化,在不同季节气候的变化下停车场的景观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并与景区整体自然环境的变化相互协调和统一。在空间上应选用当地丰富的植物种类,结合景观空间的构成,使不同生长时期的植物所营造的景观空间也能够产生丰富的变化。在使用功能上,要考虑景区停车在旅游旺季和旅游淡季对景区停车场需求的不同变化,所以在景区停车场的设计时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即在旅游旺季时景区停车场能够满足停车需求,在旅游淡季时景区停车场又可作为具有其他使用功能的空间场所,体现景区停车场的生态化景观设计的理念,促成景区停车场的可持续发展。

06节能环保设计原则
节约土地资源,就是根据景区具体的停车需求量规划景区的停车场,不可一味的追求大容量的停车需求,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在用地有限的地方应尽量将停车场做成地下停车场、立体车库或者半地下式停车场,从而将腾出的地面用于景区停车场的生态化景观建设和增加景区停车场的绿地面积,使景区停车场能有一个丰富和多样化的景观设计。

 

景区停车场应尽量选用绿色环保的地面铺装材质,确保硬质铺装材质的透水性和承载力。增加景区停车场硬质铺装地面的透水性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高景区停车场地下的水土涵养。在停车位车棚设计上采用太阳能电池板或太阳能集热器,这种遮阴形式在夏季可有效防止车辆被曝晒,避免车辆开空调多耗油,污染景区空气,又可以为景区提供绿色能源,用于停车场的照明等,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1.3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的要素组成
地面铺装
a基层做法

 图1.1生态停车场地面铺装断面示意图

 

在基层的做法上,要保证一定的透水率,满足透水地面铺装的要求,如图6.1,在素土夯实的基础上做150—350mm 的夯实碎石层,再做 70—100mm 的找平层,找平层由 60%的小碎石、20%的土、20%的砂混合而成,最后在此基础上铺装具有一定承载力的透水铺装材料。

  

由表6.1可以看出,景区停车场的生态化景观设计就要选择透水性强、承载力高的铺装材质,例如高承载植草地坪和植草格等都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并在阳光直射下的地表温度较低,符合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的理念和建设目标。

 

表6.1不同类型铺装材料的特点比较

材料 材料基本费用 维护费用 透水性 夏季地表最高温度
阳光直射下 遮阴下
道路铺装材料 沥青
混凝土
高承载露骨透水地面
停车位铺装材料 透水砖
植草砖
植草格
鹅卵石
高承载植草地坪

 
b停车场道路铺装
从表1.1中可以看出,沥青和混凝土作为道路铺装材料成本较低,但是透水性较差,所以作为景区的生态停车场,在车行道路的铺装上应选择能够满足车辆通行要求且具有一定透水能力的材质。高承载露骨料透水地面(图 6.2)相对于传统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高透水率、高承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吸尘降噪、面层艺术装饰效果强、安全性能高等特点。在人行道上可选择多种材质和形式,例如防腐木栈道、透水砖、石材汀步等,或者还可以选择高承载露骨料透水地面,可以减少其铺装垫层的厚度,满足人行要求的同时节约了资源并降低经济成本。

 

 

图1.2高承载露骨料透水地面

c停车位铺装
从表 1.2 中可以看出,透水砖、植草砖、鹅卵石虽然成本相对较低,但是透水性也相对较低,所以要满足景区生态停车场的透水性要求,植草格和高承载植草地坪相对于其他停车位铺装材料来说具有较高的透水性(图 6.3)。还有一种停车位的铺装形式,如图 6.4,可以极大的减少车位的铺装面积,增大绿化面积。就是只在车辆轮胎与地面接触的地方做硬质铺装,这种硬质铺装形式是将具有高承载力的预制钢筋混凝土雨水篦子作为停车位的地面铺装,并将停车场的排水设施设置在下方,满足停车场的排水或者是雨水收集的需求。

图1.3高承载植草地坪和植草格

 

图1.4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停车位

绿化形式
在植物配置上,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合理利用和移栽现有植物进行植物造景,树种尽量选用本地的乡土植物,用来体现当地的地域环境,并能有效的降低建设成本和后期的管理维护成本,同时还能提高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的持续性。

a.停车位绿化设计
景区停车场应有利于停车场的车辆集散、人车分离、保障安全、不影响夜间照明,并且要考虑改善环境,为车辆遮阴。停车场的绿化形式可分为周边式和树林式两种。周边式绿化是在景区停车场的四周种植乔木、灌木、草地和绿篱等;树林式绿化是为景区停车场的车辆提供遮阴,在景区停车场内用树池种植成行、成列的落叶乔木。
  

一般绿化模式:一般来说,旅游风景区、城市广场、公园等地区的停车场可采用花园绿化设计方式,利用停车位之间的间隔区域种植一些较高的乔木,乔木的分支点高度要满足具体停车位置的空间要求,小型汽车车位不低于 2.5m,大型、中型客车车位不低于 3.5m,树距可按具体情况进行设定。实际设计中,乔灌木的树池设计可按鱼骨结构进行分布,2—3 个停车位相对间隔分布。在树池内再铺植一些低矮喜阴的草本花卉或草坪,达到美化周围环境,增强停车场绿化景观的空间层次感的效果。如图 6.5,在车位之间的划分界线进行无铺装植草,既起到划分车位的作用,又能有效防止一车占两位的情况,提高车位的利用率。乔木的选择原则是冠幅较大的落叶阔叶乔木,遮阴效果好,有较强的抗有害气体能力,例如七叶树、国槐、栾树等。

图1.5停车位一般绿化示意图

 

图1.6植草分割车位的绿化形式

图 1.6 是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停车场,用植草的形式划分停车泊位,再搭配乔木形成很好的绿化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雨水的下渗能力。
  

垂直绿化设计:主要用于生态模式的车位进行垂直绿化。如图 6.7,停车位遮阴采用钢架结构的玻璃顶棚,可为停车位的草坪和灌木(喜阴)提供采光,又可提高停车位的通透性。在顶棚中间安装植物种植箱,种植根系较浅的藤本类植物,例如五叶地锦、爬山虎等。这种设计形式既满足了绿化要求,又满足了车辆的遮阴需求,同时避免了一般绿化模式所造成的植物落叶、落果以及鸟粪等对车辆漆面的危害,降低车辆清洗的麻烦和减少车辆漆面养护成本。

图1.7生态车位垂直绿化示意图

b.边界空间绿化设计
景区生态停车场外部边界空间的绿化在植物配置上,应选择为较为高大的常绿针叶乔木和落叶阔叶乔木,例如雪松、水杉等,能够降低风速,吸收有害气体,有效的降低停车场对周围空气污染,并起到对停车场很好的围合效果。同时穿插观花、观叶、观姿等具有审美特性的乔木、灌木以及地被类草花植物来丰富景区停车场外部边界空间生态化的景观空间层次。在景区停车场出入口的植物配置上,在一定范围应依次降低植物的高度,如图 18,在人行出入口和车行出入口之间不种植乔木,只种植低矮灌木和花草,提高行车和行人的安全视线,体现安全最大化的原则。

图1.8停车场边界空间出入口绿化示意图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景区停车场作为一个生态型的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设计对体现其生态化景观设计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停车场一般都是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导致雨水的渗透量降低,雨水通过地表径流和排水设施排放到河流。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例如,地下水补给不足,不能保持水土涵养,并将地面的污染物一同带到河流,造成河水的污染。将与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运用到生态停车场的设计中可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从而降低景区停车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保证景区停车场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

图1.9上海后滩公园水处理过程设计方案

人工小湿地雨水收集净化系统是景区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核心,也是整个停车场边界空间的生态化景观设计的核心。它是整个停车场的雨水收集中心,雨水在这里经过净化处理,最后为停车场的景观用水、车辆清洗用水和其他用水提供部分水源。如图 19,是上海后滩公园的水处理过程设计方案,将将污染的河水通过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在景区停车边界空间的人工小湿地的建设上将这种水处理方案运用其中,达到雨水收集利用的目的。
  

雨水收集利用流程:如图 1.10 所示,雨水降到停车场,产生地表径流,一部分通过地面的透水铺装和绿地自然渗人地下;另一部分通过车位顶棚的植物种植箱和车位间植物种植池下的预埋雨水收集净化模块收集雨水,经过排水管道排到人工小湿地雨水收集系统,经过净化处理再补给停车场用水。

图1.10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流程图

 

图1.11停车场地表径流分析图

  

如图 1.11,雨水降到地面,雨水通过停车场的硬质透水铺装部分少量渗入地下,地势较低的停车场绿地渗入较多量的雨水,其余大部分雨水通过停车位间的地下雨水收集净化设施进行雨水收集和净化(图 1.12),然后经过预埋排水管输送到人工小湿地雨水收集净化系统的雨水收集池,最后通过人工小湿地进行雨水的净化处理。

 

图1.12停车位地下雨水收集净化示意图

 

图1.13生态车位雨水收集利用示意图

  

生态车位雨水收集利用:首先雨水降到生态车位的遮阴顶棚,然后流入车位顶棚的植物种植箱,直接为遮阴顶棚的藤本植物提供灌浇用水;其次在种植箱的上部设置溢流口,并安装排水管道,在车位间绿化灌木底部的排水管设置出水口,满足地面植物的灌溉需求;最后再通过溢流管道输送到人工小湿地雨水收集净化系统的雨水收集池,通过人工小湿地进行雨水净化处理(图1.13)。

节能环保模式 
节能环保模式就是指在停车场的设计时加入了新能源的利用达到节能的目的,是新能源利用与停车场使用功能相结合的一种手段。如图 1.14 所示,首先在停车位的遮阴棚加入太阳能电池板,收集太阳能,进行太阳能发电。其次在停车位遮阴棚支架结构的顶端加入风力发电设备,进行风能发电。

 

图1.14太阳能停车位示意图

智能系统与交通流线组织
1)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
我国汽车保有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高,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逐渐开始应用到现在的景区停车场之中,极大的提高了景区停车场运行效率。
  

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能停车场。景区停车场的智能管理系统,为景区停车场的收费、车辆进入权限、停车安全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管理手段。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下产生的,保障了当下停车场的安全高效运行,同时还解决了停车场的无序化停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车辆与停车场之间的矛盾。

2)停车场的交通流线组织
景区停车场交通流线分为车行流线和人行流线。景区停车场交通流线的组织反映了景区停车场内部人行和车行的基本模式,它是景区停车场交通流线组织的主体。景区停车场的车行流线的主要交通干道在停车场的内部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交通流线,满足景区停车场的停车需求。 
  

景区停车场的人行流线组织主要是对游客在完成停车后离开停车场或者是进入停车场到达车辆停放位置的交通流线的组织,因此,在景区停车场人行流线组织中,要将人行流线与车行流线进行分离,保证景区停车场的人行安全和行车安全。 
  

首先,在停车场边界空间设置人行步道,使人流与车流进行分离,可以有效的保证行车安全和行人安全。使游客在完成停车之后,进入停车场的边界空间,为游客形成导向作用和在空间上的转移,使游客能够快速的离开停车场并到达外部空间,如图 6.15 所示。在心理上,不同的景观空间可以使游客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在停车场的边界空间中设置休憩设施,可以有效的缓解游客驾车和旅途过程中产生的疲劳。

图1.15停车场交通组织示意图


配套设施 
作为景区的停车场,在配套设施的配置方面要遵循以人为本和安全最大化的设计理念。
首先,运用智能收费管理监控系统,保证车辆安全和停车秩序,提高停车场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减少人力的投入,降低管理成本。其次,设置必要的休憩设施和服务设施,例如,问询处,为游客提供景区的交通信息、景点游览指南信息等,为游客解答疑问;售卖点、饮水处、休息设施、卫生间等可满足游客的临时休息。最后,配置完善的导视系统,满足行车和行人快速到达目的地的要求;残疾人设施,提供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停车位和残疾人通道,满足残疾人的上下车和通行需求。
  

完善的配套实施符合景区生态停车场的建设需求,也是景区整体服务水平提高的需要,促进景区停车场的可持续发展。

2.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模式探讨
2.1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关系 
首先在规划设计时,明确“宏观、中观、微观”的层次关系,如图 7.1 所示。在宏观的层面上,考虑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方式,在边界空间的处理上,应采用曲线的形式,在有效促进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的同时又可防止自然空间的生物多样性不受到破坏;在中观层面上,考虑建设场地与周边区域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建设场地不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在设计是要与周边区环境进行融合,可使建设场地能够充分的体现区域环境特色,并融入其中;在微观层面上,考虑建设场地内部各功能分区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衔接方式,内部分区既有自己独立的功能空间和明显的但不是完全隔离的界线划分,各功能分区之间又具有较强的通达性。

图2.1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关系图

2.2景区不同地形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模式 
作为山地景观的自然风景旅游区,在停车场的建设方面可能会受到地形状况的限制,例如在有地形高差和山地地形的情况下,停车场的生态化景观该如何设计。景区停车场不同地形的生态化景观设计可分为无高差地形、高差地形、山地地形等,主要从高差地形、山地地形进行生态化景观设计模式的探讨(图 2.2)。 

 

高差地形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模式:较为平缓的高差地形主要分布在山地景观自然风景区的边缘地带,也是景区综合旅游服务区的所在地。针对这类地形的停车场设计就要考虑如何在较少的破坏地形的情况下进行停车场的规划设计,有两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一种是台阶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施工成本,在保持原有地形的同时,而且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在停车位间的各条绿带可种植不同的乔木,当游客站在地形的低处,在视觉上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图2.2不同地形停车模式示意图
 

第二种是半地下式,在施工时有一定的土方量,相对于地面停车场成本较高,这种规划设计方式满足于地面停车场停车数量两倍的停车数量,极大的满足景区停车场的停车需求,而且对地形的破坏较小。这种半地下式的停车场分为上下两层,地上层与规划地块的高点平行,并在地上层进行覆土,满足地上层的绿化需求,并留出一定数量的采光井和通风口,满足地下层停车场的采光和通风的需求。地下层与规划地块的低点平行,地下层的停车场设计借鉴城市地下停车场的规划设计,在其立面的设计上采用 V 字形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不采用封闭的立面设计,这样就可增加地下层停车场的通风量和采光量,日间不用照明,节约能源,体现节能环保的理念。

  

山地地形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模式:山地地形的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山地景观的自然风景旅游区内部的车行交通道路段,在此设计停车场目的是为了满足游客自驾游进入景区内部的停车需求,同时也能缓解景区其他停车场的停车压力。这种地形的停车场设计受到地形和用地面积的严格限制,要考虑如何将对山体地形的破坏降到最小,同时还要满足一定的停车数量,有两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一种是在山区车行道路的外侧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构建一个停车平台,这种做法在完全没有破坏原有山体地形的情况下同时还满足了停车需求,将对自然地形的破坏降到了最小。绿化形式,在停车平台的基础上设计廊架,在停车平台的底部种植藤本植物,对山地车行道停车场进行垂直绿化,既满足了车辆的遮阴需求,又具有一定的景观性,同时也满足了景区生态化景观建设的要求。
  

第二种是在山区车行道外侧停车场基础上增加车行道路内侧停车场场,也就是在靠山的一侧开发一定面积的停车用地用于停车场的建设。这种做法对山体有一定的破坏程度,但是增加了停车的数量。在靠山一侧设计挡土墙,并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廊架设计,满足绿化和车辆遮阴的需求(图 2.3)。

 

以上几种模式的探讨,皆在最大程度的满足景区的停车需求,同时还要保证对景区自然环境的保护,并要将停车场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在实际建设时,要考虑多方面的限制要素,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根据景区的停车需求,在停车场的选址和规划设计方面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展开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2.3停车场边界空间生态化景观设计模式
景区停车场的建设目的是缓减景区的停车压力。停车场的设计是根据建设场地的具体地形形成具有停车类型多样、功能多样的特点,既要满足不同类型的停车需求,还要满足游客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停车场的内部空间主要任务就是停车,遵循多分类的设计原则,设置不同类型车辆的停车区。停车场内部各个停车分区既相互联系又是独立的空间,但要保证各停车分区之间车流和人流的畅达,提高停车场内部交通的高效性和秩序化,还可以促使停车场实行停车分类管理,提高停车的高效性,达到停车场的高效利用。
  

将停车场的边界空间分为总体的外部边界空间和停车场内部各分区的边间空间,景区停车场的边界空间对于景区的停车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停车场进行区域划分和空间围合的同时,还要考虑出入口的数量和位置,并将人行出口和车行出入口分开设置,然后对停车场边界空间进行生态景观优化设计。对这两种不同层次边界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进行探讨,将生态化景观设计的理念融入停车场不同层次的景观空间。
  

a.外部边界空间的生态景观设计模式
景区停车场在边间空间生态化景观的设计模式上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并赋予其一定的使用功能。 

  

1)构成要素
景区停车场边界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车辆和人行的出入口、植物、水体、构筑物、人行步道等。这些构成要素的合理设计安排,首先对停车场区域划分和围合的作用,同时又能优化停车场边界空间的景观效果,并可有效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次能够满足车行和人行之间有效的衔接,形成有机的可持续循环体系,达到生态和谐、交通流畅、景观优美、宜人舒适的生态停车场。 
  

2)设计形式 
不同规划地块之间的边界不是硬性的分割,应是运用柔性的景观空间将二者进行衔接。如图 2.4,是停车场与相邻规划地块的边界空间生态景观设计模式的节点平面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边界空间景观是生态停车场与外部空间的缓冲和过度区域,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生态功能。

图2.4停车场外部边界空间节点平面示意图

  

其次,停车场边界空间是停车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缓冲空间,在植物配置上,种植草坪、低矮灌木、小乔木、中乔木、大乔木等,形成较为宽厚的绿带,对停车场起到围合作用的同时增加边界空间内部行人在休憩和步行时的舒适度。在纵向上丰富景观层次,在横向上可有效的对停车场产生的汽车尾气和噪声起到净化和吸收作用,降低停车场内部空间对外部空间的环境影响,如图 2.5所示。

图2.5停车场内部空间与边界空间剖面示意图

  

最后,在停车场的边界空间中结合地形并引入水系,形成小湿地环境。在雨天通过地表径流将停车场内部的雨水收集到停车边界空间内的小湿地环境中,经过净化处理为停车场的水景景观和其他用水提供水源。同时还能有效的保持区域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增加游客进入停车场边界空间的舒适度。
  

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设计的研究,总结出停车场外部边界空间的生态景观设计模式。在元素的应用上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将当地的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并融入具体的设计之中。
  

b.内部各分区边界空间的生态景观设计模式
景区停车场的内部各分区边界空间是对停车场内部不同类型停车区的区域划分和边界围合,并对各分区起到衔接的作用,保证区域内部交通的畅达,优化区域内部交通。

  

1)构成要素
景区生态停车场内部分区边界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不同类型的停车区、车辆和人行的出入口、行车道、人行道、植物、构筑物、休憩设施等。 
  

2)设计形式 
通过对各个停车分区边界空间的处理,以绿化的形式进行围合,如图 7.6、图 7.7 所示。停车分区的边界空间用地面积应达到一定宽度,而不是只适合种植一排树木的宽度和只具备绿化和遮阴的功能,同时还要包含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生态功能。首先,将停车分区的人流分离出来,并将其融入停车分区的边界空间中,使停车分区的边界景观空间具备步行和休憩的使用功能。其次,种植大小不同的乔木和灌木,丰富植物配置层次,使其具备观花、观色、观叶等审美功能。最后,通过停车场边界景观空间丰富的绿化,能够吸收区域内产生的废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使其具备生态功能。

图2.6停车场内部分区边界空间节点平面示意图

图2.7停车场内部停车分区边界空间节点剖面示意图

 

3.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评价 
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评价是综合生态、社会、经济等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景区停车场的生态化景观设计进行分析和评定,最终确定符合景区交通发展战略、环境保护要求、技术先进、合理可行的停车规划方案。景区停车场规划评价主要由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部分内容组成。

  

生态效益评价 
生态效益评价是从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的角度进行评价,从停车场对景区土地、气候、空气、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由此来评定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的生态效益。 
  

将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应用到景区停车场生态化景观设计之中,可以促进景区停车场的生态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景区的生态品质,确保景区存在于可持续的发展体系之中,同时也符合生态旅游的大环境要求。
  

社会效益评价 
社会效益评价是从停车场方便性、安全性、环保性及对旅游景区交通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景区停车场的建设进行利弊分析,从停车场产生的社会效益角度来对停车场规划予以评价。
  

对景区停车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加以评价,使之整个评价体系完善起来。由于停车场的便利性、安全性、环保性的方面很难定量评价,一般采取定性的评价方法,对停车场建成后给景区带来交通的便利性,周边环境的影响,游客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定性分析评价,既对旅游景区停车场产生社会价值进行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评价是通过对停车场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与计算以及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投资获利能力,从经济角度来确定停车场建设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景区停车场经济效益评价一般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其最早应用于美国的水资源开发项目上,由于它的简单有效,现将该方法运用于停车场经济效益评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