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界定
贫困 (poverty) 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 。反贫困一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2000年联合国把在2015年消除极端贫困列为新千年发展目标 (MDGs) 目标之一 。
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国际发展局 (DFID) 提出了Pro-poor Tourism (PPT) 概念,即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旅游扶贫成为国内外旅游业界和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内容。
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给“贫困”所做出的定义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贫困一词是一个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概念,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和复杂性。
产生原因
主要特征
从社会经济结构特征方面分析,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分布在农村。
从自然地理区域特征方面分析,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若干片区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脆弱之地。
从人群能力特征方面分析,大多数贫困人口是在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分配格局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人群。
当前,我国农村相对于城镇来说,其生产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方面,城镇居民大多数都能享受得到,而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享受得相对较少,因此,从社会经济结构特征上看,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占到了绝对贫困人口的大多数。
我国现有贫困人口有70%以上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石山区、荒漠区、深山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水库库区及地方病高发区。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很恶劣,基础服务设施很缺乏、交通很闭塞、地处偏远,不太具备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条件。
不可否认的是,不同人群的能力特征差异较大,有的人群更容易获得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的倾斜,而另一部分人群相对缺乏资源的支持。这就导致了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的贫富现象也着很大差异。
现状问题
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旅游大多数是“几张床,几间房,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客需求的不断深化,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乡村旅游在经营方面主要存在着季节性强、节假日火爆与工作日清冷反差强烈、缺乏专业性的经营管理人才等问题,在开发方面主要存在着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乡村旅游是基于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旅游形式,是旅游扶贫的重要载体。然而部分地区却存在“刚脱贫又返贫”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地方政府抱着“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完成“任务”的心态,于是他们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往往将能用的各种资源都集中在某个贫困村子,等上级领导验收结束后,当地政府又将这些资源要回去,用于其他地方。于是,导致扶贫攻坚工作成了轰轰烈烈的“拆东墙补西墙”运动,不仅没有摘掉贫困帽子,还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等各种国家资源,并引起了扶贫对象的反感。
贫困往往也是具有阶层性的,同一个地域内的居民,由于住房条件、个人能力、发展意识、经济收入等不同,贫困的程度也往往存在很大差别。而那些贫困程度较为严重的居民,由于各方面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致使旅游扶贫特别是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常常出现“扶强不扶弱、扶富不扶贫”的现象,真正需要扶贫的贫困人口反而得不到直接的实惠。这也使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的争议和质疑。
乡村旅游发展,往往是需要开发商介入的。当前在很多地方,开发商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在经营开发合同期限内,以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政府在旅游扶贫开发中,也是过于注重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然而,这样的结果往往带来低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乡村旅游扶贫多涉及到旅游酒店、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等方面的开发建设,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过度旅游开发,不但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系统,而且很难形成长远发展,只能是所谓的“临时性脱贫”。
乡村旅游往往需要开发商的投资,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一旦有投资商进入时,居民们便将开发商当成了“唐僧肉”,缺乏契约精神,不按规矩出牌,想方设法从“唐僧”身上割肉薅毛,今天拦路收费、明天土地涨租。居民的短视及短期利益行为,带来投资环境恶化,导致一些心怀美好梦想的开发商,最后往往不得不黯然收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0号凯旋城8号楼1层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
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观建筑设计、景区规划尽在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 电话:400-007-076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1-2014 bjhhl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