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走廊
培田村
整理:华汉旅

    闽西连城培田村,是至今保存得较完整的典型的客家古民居群落。培田村在连城县的西南部,离国家级风景区“冠豸山”约20公里。古代这里是通往汀州府的交通要道。整个培田村约有1000多居民,都姓吴。

    现在培田村的古建筑,共保存有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2座跨街石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古代的客家人,要到汀州考秀才,常常成群结队地通过这条古街步行至汀州府,所以有人把这条街称为“秀才街”。这里的古建筑具有鲜明的中国南方明清时期古建筑的风格,一般房屋的外墙为青色的防火砖构成,内部多为木制架构,门楼泥塑加石雕,屋脊飞檐彩陶,内部的梁檩窗屏多用木刻雕花彩绘漆画。

                

    培田村的民居群落有“官家”与“百姓”之分。“官家”的房屋分别为“大夫第”、“进士第”门楼。楼内规模很大,多数是庄园休闲隐居式的建筑,有所谓“九厅十八井”之称。九厅,即指门楼厅、下厅、中厅、上厅、楼下厅、楼上厅、楼背厅、左花厅、右花厅等9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即指五进厅共五井,横屋两直每边五井共十井,楼背厅还有三井,共计“十八井”。

     培田村的南山书院,被当地人称为“入孔门墙第一家”。该书院建于500多年前,曾经为这个小小的山村培养过140多名秀才。 

    培田村 在培田村的古建筑中,有一座很别致的“容膝居”,据说这是专为妇女构建的。房间不大,三开间,中间是用来讲课的厅堂。这是妇女受教育的地方。由此可见培田村的客家人,对妇女的教育也相当重视。

     在培田村的村头村尾,各有一座石牌坊。一条千米长的古街贯通其间。古街并不宽大,一些古老的店面前常挂出一幅“酒”旗或“茶”旗。这里有客家人喜爱的著名的老酒(糯米酒)和当地出产的茶叶。能在这里饮酒和品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培田古居民群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占地都在6900平方米以上,是著名的“九厅十八井”式客家乡土建筑。 “大夫第”又称“继述堂”,建于1829年,历时11年才建成。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 “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喻示着客居异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对宗族延绵的展望和追求。 “官厅”原称“大屋”,因吴氏接待过往官员而称“官厅”。高墙耸立,四周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正厅设置“泰阶”,对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约束和规定;中厅梁柱间、桎枋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族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曾藏有万余册古籍。

    以千米古街为界,内侧大多是祖祠。祖祠建筑十分重视门庐构造,斗拱雕刻,木漆绘画,都极为富丽堂皇。如继承北京午门法式的“衡公”祠和“久公”祠,其工笔彩绘“三娘教子”、“状元游街”图,线条明晰,人物栩栩如生,色调经久不褪,称得上是难得的珍品。 如今,一切散尽,物是人非。络绎不绝前来的游人,让培田沉寂多年后又热闹了起来。斜阳中,青砖、黑瓦、石门、深宅、幽巷,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环抱间,依然无声地讲述着培田的古老、恬静与闲适。 培田村-古民居编辑本段 培田村 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是个只有千余人的小村庄,位于宣和乡河源溪上游的吴家坊。明清时期这个村先后修建的村庄建筑群,诸如宗庙、社坛、碑坊、书院、“九厅十八井”宅第等,是目前福建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筑群,大体由6座学堂、2座书院、3座庵、2座庙、2座碑坊和20座古祠、30余幢民居,以及1条千米古街、5条巷道、2条贯穿村落的水圳组成。带有鲜明明清建筑特点的古建筑群落,其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堪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漫步培田古街,衡公祠、久公祠等精巧华丽的百年古祠令人目不暇接。这些祠庙建筑注重门庐构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 培田村的游人不多,民风很淳朴。这些古老的建筑里都有居民居住,他们在这里烧水做饭、闲聊休息,对远方的客人态度友好。这里是私人住宅,但又是对游客敞开的,可以随意看看天井、厨房和院子。这里明清建筑的特色是“九厅十八井”,曾认真的到一栋宅院里数了一下,还真有“十八井”,但很不容易找到。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参照北方庭院建筑特点,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的大型民居建筑。其厅、井布局科学合理,九厅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交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炊沐,集政、住、居、教于一体。 厅堂后部往往有太师壁,供奉着神像或者是祖先的画像,墙上常常贴着书法或者对联。而无论大厅小厅,都有用砖头架起的木条,上面摆满了盆花。有的用脸盆,有的用奶粉罐做成很随意的花盆,看起来朴实又别有情趣。 

    培田村 在院落与院落之间进进出出,当地的人们微笑着点头致意。“耕读为本”的客家思想,是造就一代贤人名仕的座右铭,并且这些思想仍然影响着现在的客家人。无论老人还是青年人都温温尔雅,很多人都会写一手好书法,如果你与他们攀谈,他们会很乐意告诉你他们家族和宅院的辉煌历史,这曾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可是现在没落了。这个小村庄是安静的。大概青年人都出外打工或者求学了,这里更多的是老人和妇女儿童。这里的人们也许看惯了游人,对我们是不太在意的。整个村子就我们一个旅行团,另外还有龙岩电视台来采访培田村的记者们,我们作为游客,也落入了他们的镜头中。 初看起来,培田民居破破烂烂,让人没什么耐心。但若有时间慢慢逛,会发现这些不起眼的民房充满了细节呐。比如说地面吧,很多院落用鹅卵石铺地,并做成各种图案,有金钱纹啊,有如意结啊,有松鹤图啊,四周再用条石镶边,诸多考究。有一家大宅院,大门槛的外面是个半圆型的卵石地面,比院子的地面整整矮了一大截,当中还有个铜钱的图案。每当下雨,这个半圆型的卵石盆就积满了水,像个聚宝盆,这就有了吉利的意味。而中间那个铜钱也有个说法——闭着眼睛从屋外走到屋里,第三步的时候若正好踏到铜钱上,就说明你有财运哦。我们抱着好玩的态度都踏了一遍,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踏到铜钱。看来民间工匠在那么早的时候就懂得朴素的人体工程学了。

    培田人是喜欢种植花草的,除了在宅院的主要通道铺砌石板道外,别处一律留泥土种植花草。在民宅的屋脊上,常可以看到一些装饰,以动物中的龙、鱼,植物中的卷草为主。这些吻饰,在丽江的纳西族民居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但造型是不同的。 培田村-洋楼编辑本段 培田村 培田,人们都知道它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和其他的一些古建筑,但不知道这里曾经有一座象征培田人接受现代文明的“洋楼”。 这座“洋楼”位于培田小学(即大名鼎鼎的南山书院)现教学楼旧址,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二层楼,有点像遵义会议旧址那种样子。由于是仿西式建筑,所以当地人称之为“洋楼”。 这座楼由躲避战火来到培田的铁路工程师陈性园设计,他是当地名人吴乃青(和周恩来同窗的留法学生)的岳父。培田那么多知名建筑,真正能确定设计者的只有这一个。“洋楼”作为培田小学的教学楼使用了近五十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拆除改建。 很有趣也很有象征意义的是这座“洋楼”用一座人行天桥和旧南山书院相连,体现两种文化两个时代的过渡。当年,洋楼后面是荷花池,前面是操场,操场前面还是荷花池,两边山上是茂密的古木森林,环境的确很美。

    培田的“古民居”和古书院记录了培田人发奋创业和“耕读传家”的历史,培田的“洋楼”则记录了培田人在上世纪初接受现代文明,力图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历史。 鸦片战争后,受尽屈辱的中国人在寻找出路。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新政”。“新政”主要的一条即是废科举、兴学校。培田人及时跟上潮流,1905年废除科举,1906年就把南山书院改为“二等小学”(即含初等、高等的完全小学),是当时长汀县第一所新办小学。首任校长是曾任松溪县城教谕的吴震涛。一个清朝“儒学正堂”,居然首先倡办新学,担任校长,不拿薪酬,是多么难能可贵!

    过了十几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五四”运动前后,吴震涛及其兄弟吴华年、吴拔祯(光绪18年进士),大伯吴昌同的后代为了寻求科学救国、民主救国之路,漂洋过海去国外留学。他们是留学日本的吴建德,留学法国的吴乃青、吴墩、吴树均。一个小山村竟有4人去海外留学,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事。 由于培田人较早接受现代文明,所以培田的新文化教育搞得很出色。这座“洋楼”培养了有别于旧书院出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专题研究  
现代人的乡土情结
    我的题目是《现代人的乡土情结──个人生活口述史研究的一个视角》。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以及一种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努力方向,但是在民俗学当中以往的口述史主要针对民间艺人,比方故事家、 歌手或者是拥有某种……[查看详细]
非物质性还是身体性
    今天由我来做一个发言,发言的题目是昨晚我跟张士闪教授商定的,把最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一些反思和想法,以“非物质性还是身体性?”为题集中谈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个叫保护。当然它也可以拆成……[查看详细]
庙会类型与民俗宗教的实践模式
    中国城乡的庙会活动是汉民族民俗宗教的基本实践模式之一。对于民俗学来说,庙会类型问题难于回避。从参与集体构成的地域范围来看可以划分为若干类型,但是这并不排斥从神灵符号、活动内容、仪式目的等角度进行能够说明问题的类型划分。庙会实际上大……[查看详细]
从神话文本溯源研究到综合研究
    在中国神话研究史上,长期以来盛行着的,主要是以文本(text)研究为主的视角和方法,也就是说,学者们关注和分析的,主要是被剥离了语境(context)关系的神话文本。而且,分析神话文本的眼光基本上是历时性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模式主要是历史溯源……[查看详细]
我院概览  智慧共享  核心优势  经典案例  动态关注  专家团队  主营业务  华汉旅论坛  民俗乡村旅游网  古建设计网  风水与规划网  联系方式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欢迎合作 | 保护隐私权

Copyright@2003-2009 hhlv.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50327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582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0号凯旋城8号楼105底商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
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观建筑设计、景区规划尽在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