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政策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企业要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事业
2、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由于发展乡村旅游目前正在处于上升阶段,需要完善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政府扶持要体现导向,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企业从事农业旅游项目开发。这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种有效形式。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大胆引导多方面的投资。对于工商企业参与本市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要大力鼓励支持,并且与当地企业享受同等的政策扶持待遇。
3、 多部门联动,加快产业发展
相比于其他地区缺乏建设用地指标浙江省的做法是不归属到某一个部门,而是要求各相关政府单位联手,根据产业特色,在合理范围内简化程序,切实助推产业发展。浙江省财政厅、省公安厅、省卫生厅、省工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多部门一起协商并下文,面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特性,灵活掌握规章制度,简化程序,有效解决了跨部门问题难解决的弊端。北京也可考虑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与时俱进的更新一些政策法规,毕竟政策法规是为了约束不法行为,而不是限制产业发展。
4、 社会明确分工,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
发展乡村旅游要实行政府、企业、农民“三合一”的经营模式,明确了各自的责权范围,各尽其职,各取所得,和谐经营。
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的招商引资,要正视市场经济环境下靠农民自身很难进入现代市场这一客观事实,需要政府引导,也需要城市智力、资金的多轮驱动。但企业的入驻,除了实现自身盈利的目的外,还有义务带动农民致富,而不是把农民作为企业简单的劳动力,与农民签署的也不是单纯的雇佣合同,要把农民利益与企业的发展挂钩,如利润分红。不仅是因为企业享受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使用了当地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只有和谐,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与当地村民的和谐至关重要。因此,和谐、双赢才是理想的经营模式,政府如何摆正企业与农民这杆天平,是引导
乡村旅游产业提升的一项重要工作。
5、 打造规模化产业园区,形成产业互动融合
可以将不同的旅游景点串点成线,成规模经营,建立科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园区。同时可以改变单一经营的模式,以农业为主,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大型综合园区,像凌空农业园区,依托农业,主营农产品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以工业富园。
6、 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找寻有特色的乡村,政府支持,统一引导,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抓住行政范围内的特色,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的新农村。
7、 延长主导产业价值链
从经济学角度讲,理想化的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一种结合,是第三产业在不影响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的一种附加,是农业向多样化经营转化的最佳形式。 首先,确定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特色相对贫瘠的靠创意,围绕一个主题实施品牌建设策略。从规划设计、产品创新、宣传推广、产品营销、人员管理等各方面系统、科学的有序开展。农村多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因此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而乡村旅游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之一,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8、 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注重口碑营销
华东地区建成了很多全国知名的
乡村旅游景点和景区。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重点进行宣传促销,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深层次地挖掘本地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使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旅游与历史相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