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于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体现,如刘忠伟等(2001)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旅游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二者的综合层次方面,尤其是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钟林生(2004),李涛等(2007)系统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领域;杨尚(2008)以河南省淇县金牛岭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对景观资源进行生态旅游阻力评价,构建了生态旅游地分区规划的新模式。
另外,有部分学者将生态足迹理论和旅游环境容量理论应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上。如田颖(2007)以南太白山生态旅游区为实例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旅游规划和管理的这一工具的理论体系;王忠君、王忠杰(2008)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分析了旅游规划中的生态约束机制,提出了从生态足迹分析角度进行旅游规划的思路与操作模型。此外,刘家明(1999)提出,生态旅游地规划属于微观尺度的社区旅游规划,更应注重景点及服务设施的建设设计与布局,而不是宏观的发展战略及中观的规模聚集效应,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黄哲(2005)将绿色通道规划理论与生态旅游规划结合起来;杨阿莉(2006)将增长极理论运用到对西部各省区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中。
(2)方法方面的研究。石金莲、李俊清(2002年)、吴晓玉、匡洪兴(2002年)、田喜洲(2003年)、王占武(2005年)都对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管理要点、规划内容、方法、程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阐述;李小梅等(2007年)以武夷山大峡谷生态旅游区规划为例,提出了生态旅游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3)实践方面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旅游学界、业界对
生态旅游的重视,出现了大量关于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践性研究的文献,但是大多数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针对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近年来对于乡村
生态旅游规划的研究文献也大量涌现,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