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研究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景观设计师RichardForeste在1973提出了得到IUCN认可的同心圆分区模式,将国家公园从里到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这是生态旅游得以展开的初始阶段。在此基础上,1988年Clare.A.Gunn提出了国家公园旅游分区模式,将公园分成重点资源保护区、低利用荒野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服务社区。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加拿大的国家公园的规划和管理。1996年L.B.W.Nieuwkamp将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并用图像说明了生态旅游功能分区模式,随着生态旅游区自然内容的增加,可承载的游客人数会逐渐递减,但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大。该理论的应用对自然程度高的地方起到了保护作用,它也成为生态旅游规划理论的经典内容。
世界上第一个明确的生态旅游规划项目是1987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进行的。WWF在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五个国家进行系统调研以后于1990年出版了《生态旅游:潜力和陷阱》研究报告(Boo.E),该书对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提出建议,也为全世界生态旅游的开展提出指导。
当生态旅游一词出现以后,论述生态旅游规划的专著与论文不断涌现。如Kreg等1993年所著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者指南》,Eagles1995年所著的《生态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们的参考文献注解》以及David1999年所著的《生态旅游介绍》等分别将“岛屿理论”、“环境容量”和“游憩地等级理论”等引入生态旅游规划。Fennell2002年的《生态旅游项目规划》和2003年的《生态旅游政策和规划》是目前为止有关生态旅游规划的原理、方法、规划内容、实施过程和检测评价方面最为全面和深入的著作。
2002年被联合国指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召开了大量的生态旅游研讨会,会议总结提出了生态旅游地的规划、管理指南,Wood指出,“一个完整的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应该划分绿色区域、人行小径、游步道以及公共场所,要有居民区和商业区开发密度(强度)的明确的规定,要安排足够的预算开销用以保护受欢迎的旅游地,并且有专用于保护的费用”。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生态旅游规划在国外起步较早,并得到迅速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始终围绕着对资源的保护,且逐渐从早期的宏观规划向细部规划发展,规划方案逐步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