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相关资料
乡村旅游十忧
魏小安

    二是扭曲。在迎合的过程中自然造成了一种扭曲。所谓不土不洋、不城不乡,到底哪种好,说不清楚,时间长了都会把自己的根底忘掉。比如,同样是乡村旅游,这个地方有这个地方的民俗,但现在是一看扭秧歌受欢迎,全国到处都扭秧歌,你到南方的一些乡村,都能看到东北的大秧歌,通过电视的传播,使大家接受一种文化模式。再比如,西北的腰鼓是非常优秀的文化,如果看过原生态的腰鼓的表演,会震撼,感觉到自己的文化的不足。但现在腰鼓也传遍全国。这就要问一问,你的文化到底是什么。

    三是错位。进一步的演变下来,会变成一种文化的错位。这种文化的错位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本体,形成了一套对应城里人的庸俗的文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些状况构成了文化低俗化的问题。

    2、对策

     第一,增强乡村对自己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文化自信,各个地方都存在,关键是对自身的文化怎么看。如果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民看不起自己的文化,显然不行。文化自信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各地都在研究如何提升这种文化自信心。这种自信除了靠村里的有些文化传统者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商业化的过程之中来突出自己的文化。"无价之宝"这种说法,我从来不认同,是宝就得有价,哪怕是天价,一定意义上无价之宝就不是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形成商业价值的东西就是东西,这些形成了,自然而然就会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即使村里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他也是要回来的,回来后仍然要遵循这一套传统文化,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东西会有所创新,有所变化。

     第二,增强文化吸引。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历史的因素,需要研究这个文化的来龙去脉,包括每一个习俗的来龙去脉。在这个过程中,把特色发挥的更充分,所产生的文化体现就越大。

     有一次我到福建龙岩山区的一个村子,那个村子很有特色。一是村里的建筑95%都是明清两朝的建筑,保护的非常完整。二是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每一个宅子堂屋里地上都是血迹,那是他们的风俗,八月十五要杀鸡祭祖,堂屋正面都是祖宗的排位,看到一种活文化。三是这个村子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根基,敬惜字纸,只要是字就不动。看到一个最典型的墙壁,墙壁的上边是清朝的进士捷报,左下是十九路军起兵围剿的标语,右下是红军反围剿的标语,再往下是抗日标语,土改标语,一直到文革的标语,改革开放的标语,整面墙上都有,让人非常吃惊。我问了一下,街道的墙上还都有十九路军和红军的标语,一共73条,有的是很大的字,有的是很小的字。村里的文化传统极好,比如,村里有一个宅子叫容期堂,这就是当年的女子学校,村子的女子要嫁出去,首先在这儿培训,培训完了再嫁出去,外村的媳妇要进来也要在这儿培训,培训完了才能当媳妇。几百年的文化活生生的展示在你面前,不能不感慨。还有一个祠堂,祠堂里钉了两排竹钉子,是当年红军反围剿,朱德总司令在祠堂召开全体干部会,大家挂手枪用的。

     这个村现在已经发展起来了,形成了极强的文化特点。当地人对文化的尊重无以附加,原因一是历史上这是出过文人地的方,所以在村子里走,都是大牌匾,状元第、进士第的牌匾。二是很有钱,地域又偏僻,所以经历历次的战乱和运动,保存下来了,形成极大的文化吸引。很多古村落现在这样的吸引力都是天然的,这比农业新村的吸引力要大的多。

     第三,文化提升。在现有的文化资源之上,研究怎么提升自己的文化,而不是贬低和破坏自己的文化,这个提升过程就是文化自信的恢复过程,也是文化吸引的增长过程。当然提升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比如有些民俗完全依照传统也不行。旧民俗在新时期有新表现,这种新表现也产生一种文化的提升,在这些事情上要慎之又慎。文化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强化活文化。如果到一个村子只有一点生活文化,而没有当地的这种民俗文化的表现,甚至节庆文化的表现,你还是觉得不足。可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赶上节日,才能感到民俗的强烈凝聚和提升。平常的时候就需要适度的表演,这种表演本身就是把一些节日的状态转移到日常的状态,形成活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提升的重要方式,避免文化低俗化的现象。

      六忧:环境沙漠化

     1、问题

     第一,自然环境的破坏。由于来的人太多了,就构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但不是说来人就要破坏,当地老百姓在这儿生活也要破坏。核心是相应的控制流量,更重要的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保护。

     第二,原生物产不足。一说到农家就是吃本鸡、本鸡蛋,当地的老玉米等等,来得人多了村里没有那么多鸡供给人吃,这就像《甲方乙方》的故事一样,把村里的鸡都吃光了,一个人吃光了一村鸡,来得人多了怎么办。在原生物产不足的情况下,也产生了一种替代,这种替代有时候是一种劣质性的替代。客人来了希望吃农家鸡,但没有农家鸡可以吃,就弄了一堆工业化生产的鸡,来假装替代农家鸡。这是能够判断出来的,口感不同,味道不同,,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砸了自己的牌子。

     第三,人文环境的紧张。原本乡村的环境是比较悠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简单一些。这个简单有一个前提,都是一村了,谁都知道谁怎么样,想复杂也复杂不起来。可是由于外来的人多了,再加上商业化因素影响,就造成一种人文关系的紧张。包括当地的乡风民俗的一些变化,也构成了外来者和本地人的文化上的冲突。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总体上构成了环境沙漠化的担忧。比如,到这儿吃鱼,本来就想吃野生鱼,现在没有野生鱼了,又加激素,又吃化肥,各种各样的招数都使,弄的鱼就是不好吃,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再比如,阳澄湖大闸蟹原来只是少数人的需求,或者说只能满足少数人,现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一种大众需求了,阳澄湖就那么大,大闸蟹不可能成十倍、成二十倍的增长。现在的做法是辽宁生产蟹苗,养到软壳运到江苏,在江苏其它的湖再养一段,养成硬壳的,最后一个月再放到阳澄湖去,取蟹的时候都是从阳澄湖里出来的,但品质已经差了很多。

      2、对策

     第一,强化环境意识,强化原生意识。这种强化不是靠宣传,靠教育,而是靠市场的波动,使农民长了教训。作为一种利益的追求,采取恶劣的方式,只能满足短期利益,不能满足长期利益,农民自然会调整。当然还要辅之宣传和教育,也要辅之一些体制。

     第二,形成共建。这种共建既包括本村村民之间的共建,也包括乡村旅游者和乡村旅游的提供者之间的共建。这种共建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珍重和保护上,同时,也需要研究一些其它方面的措施。比如与固定客户之间的挂钩,类似的方式形成共建。

     第三,创造机制。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样的机制首先是一个利益机制。由于有了一个利益机制,才会形成一个动力机制,要把环境的保护,文化的保护,包括农村社区人际关系的保护,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儿搞的差了就没人来,搞的好了就会有人来,就形成了一个机制。这个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组织方式。比如河南栾川有一个景区叫重渡沟,在沟外面有一个相当于农民旅游村,村子农户开旅馆的很多,起名字都起不过来了,开始编号,我看到编的最大的号是135号。过去因为当地很穷,几年以前要研究旅游开发,就提出来农民自己拿一点钱,乡里拿一点钱,县里再补一点钱,让农民把自己的房子改造成农户旅馆,一开始大家都不接受,所以村干部带头。结果搞起来之后,因为人太多了,大家都在争客人,所以村里自己搞了一个调度中心。凡是客人想住宿到调度中心,调度中心统一调配。调配的规则有两个,一是哪一户卫生,哪一户安排的最多,通过一个机制来强化卫生;二是哪户有特色、有文化、有吸引力,安排的客人也多。这种做法大家没有什么不同意见,也别抱怨,因为你没做到位。村长说得很清楚,只有这样安排客人才会最满意,客人越满意,住的客人越多。通过利益机制使大家形成保护的动力。

     七忧:市场饱和化

     1、问题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发生,但应该有足够的担心,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需求的限度。究竟有多少乡村旅游才能够满足需求,按照我们的情况,很容易在短期内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比如成都郊区5700多个农家乐,还需要搞多少,搞一万个行不行,搞两万个行不行。现在还是自发增长的局面,但是如果大家刮起这一阵风来,马上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供给发展余地非常之大,但需求有没有一个限制,相信是有的,只是现在市场还没有饱和,现在还感觉不到这个问题。

    第二,市场的分流。现在的旅游方式,尤其是休闲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大家并不认为乡村旅游是其中唯一的一条路。随着其它方面的发展,自然会产生需求的分流,这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成本,需求的分流可能在未来的几年内形成比较突出的态势。

     第三,消费的成熟。一个地方第一次去会觉得很好玩,第二次去可能就觉得一般了,第三次可能就不想去了。消费者越来越成熟,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看怎么来对待这些事情。

      2、对策

    第一,形成新变化。如果总是维持在原来的状况下,很难形成稳定的客户,更难形成持久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也需要相应的变化。当然要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出新花样,也很难做到,也没有这种必要,但适度的变化是必须要形成的。

     第二,培育分工体系。尤其是对应原生物产不足,这就必须把很多东西延伸出去。比如这个村乡村旅游开展的比较好,其它的村没有开展,但其它的村可以通过一村一品发展,形成一个原生物产比较充足的局面。这个村就是养鸡,但不是工业化养鸡的方式,而是整个村漫山遍野的放野鸡,放完了就抓,抓完了我就卖,就解决了类似的问题,需要培育一个相应的分工体系。

    第三,创造新的需求。很多需求都是潜在的,需要挖掘这些潜在的需求,进一步要创造新的需求。比如有的村子原来只局限于村庄本身,现在逐步的开拓,大家来了之后爬上山,或者在树林里边散散步,或者去采一点蘑菇。这些需求都是存在的,就看怎么去引导。与其让村民自己干这样的事,不如让客人来干,这样客人的参与感觉也深了,体验也深了。从长远来看,有一个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衔接关系。理论上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要达到一个供需之间的平衡,这只是理论。进一步来看,在变化过程中,要研究如何创造新的需求,如何解决需求与现状一系列的问题,要从现在开始研究,对应下一步市场危机的发生。

     八忧:竞争恶性化

     1、问题

    第一,围追堵截。几乎你到每一个地方都会发生这种现象,有的还只是给你示意一下,有的是直接围追堵截,从火车站就开始拽,或者在公路上就开始不断的招呼,使客人还没到这个地方来,或者刚刚进入这个地区,就产生了一种极坏的感觉。甚至有的客人一看你围追堵截,调头回去了,所以围追堵截之后,未必有好的结果。

     第二,削价竞争。市场竞争本身就会产生价格的下降,但要说的是恶性的削价竞争。所谓恶性的削价竞争就是低于成本产生的。因为就乡村旅游自身的经营来说,成本效益的概念并不清楚,本来就是我的房子,现在多几个人来住一住,没有更多的成本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收入就等于利润。只是近年来,有些农户规模扩大一些,添置家具,自己产的东西也不够吃了,也要去买东西,成本的概念才形成了。但总体来说,很难严格的按照企业进行成本核算,进行效益分析,所以也就意味着乡村旅游恶性削价竞争的空间很大。

     第三,假冒伪劣。削价必然削质,所以在恶性削价竞争的情况下,假冒伪劣的产品会不断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侵犯消费者的权益,最终造成质量的下降和品牌的下降。这种竞争恶性化在各地都已经开始发生,如果不采取相应对策会迅速蔓延,也就会严重地影响乡村旅游的品牌。

    2、对策

     第一,成立协会。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做了,专门组建了乡村旅游协会。以县旅游局为发动单位,以乡政府作为组织单位,以村为主体。协会的形成主要是代表利益的协调。比如有一群乡村妇女,每天要到火车站去抢客人,乡里乡亲的抢的都不好意思,但不抢又没有办法,最后大家商量,何必十几个妇女天天堵在火车站,今天你们俩去,后天他们俩去,大家分分工,研究一个利益机制尽可能的公平。这是协会产生的基础,也是一个自然条件。

     第二,开拓市场。开拓市场的方式有很多,很多地方已经开展起来了。打广告是一种最基本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和城里的一些单位形成合作关系,平时也供应这些单位的农副土特产品,保证质量,价格也不贵,进一步深化了,这个单位的人要想到乡村旅游,就到这儿来,这是自然的方式。第三种方式是网站的方式,很多农户自己开一个网站,公布自己的情况、价格等等,各类信息都在上面,甚至现在已经有了预订功能,预订完了我就去了,有了预订就有了相应的保障。

     第三,乡规民约。乡规民约在乡村里起着重要作用,仍然比法律还要重要,因为乡规民约是靠宗法关系、社区关系、血缘关系等形成的。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都能体会到这种乡规民约,很多是不成文的,不成文的东西有时候产生的约束力量更大。

     九忧:公地悲剧化

     1、问题

     公地悲剧化,基本概念是大家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诉求,开展相应的行为,但是所构成的公共性的结果是一种悲剧性的结果,被称之为公地悲剧化。公地悲剧化现在乡村旅游里边已经普遍发生了,其表现有三。

     一是乡村旅游的分散。这样的分散使大家也顾不得管别人,只能自己考虑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一家一户的行为必然构成了集体行为的扭曲,构成了总体形象的扭曲。

     二是公共设施的匮乏。很多乡村进了院子很像样子,进了屋子更像样子,但整个村子在公共设施方面是非常匮乏的,基础设施基本不存在。夏天村里的路上泥泞有一尺厚,走不了路,最后大家只好贴着墙边走,贴着墙根窄窄的一点还可以走,路就不能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情况。除了公共基础设施外,包括一些公共性的、文化性的,基本没有人管,自然构成了公共设施普遍匮乏的状况。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赞成农业新村,农业新村追求城市化发展,把公共设施做起来,柏油路、路灯也有了,垃圾箱都有了,确实觉得很像样了。但是农业新村又过分了,这一边也过分了,所以这两个过分应该在对立方面达成统一。

     三是生活质量的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卫生设施的问题。家庭卫生设施直接涉及到村里的公共设施,如果没有上下水管道,没有垃圾处理设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卫生永远好不了,就构成生活质量问题。不管你睡暖炕还是吃农家菜,包括农家菜你觉得卫生条件都很好,但从根本上卫生条件没有办法解决,卫生就好不了。

      2、对策

     第一,政府的分工。现在提倡新农村建设,首先的是各级政府通过分工来解决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水、电、路,包括上下水、化粪池、污水处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首要的问题。包括一些能源的配置,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了沼气,通过沼气即解决了污水和垃圾的处理问题,又解决了农村的自身的能源需求问题。但是有些地方确有困难,比如修一个沼气池花1200块钱,这个政策自己拿600元,村里给拿600元,现在有的农户这600元都拿不起,拿不起这些问题就解决不了。所以政府的分工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县和乡两级政府有不同的职能,在村里没有政府,只有村委会,也有相应的公共职能。

     第二,公共产品到位。这种公共产品到位在乡村旅游方面一方面是公共设施匮乏的问题需要解决,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务的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涉及到全村的宣传促销问题,各家各户就不会有这个积极,这就需要村里,甚至乡里共同解决。

     第三,公益性产品的提供。一系列的公共性产品,比如,乡村的公共卫生怎么办,即使公共设施解决了,还有日常维护的问题,这是一种公益性的提供。再比如,在秩序的维护上,在乡村旅游者权益的保障上,涉及到一些纠纷,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都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服务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这也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

      十忧:管理过度化

     1、问题

     现在面临着一个问题,缺乏管理,又过度管理。所谓缺乏管理是公共性产品没有提供者,甚至是没有提供的主体,按说应该有主体,但是主体不接受,或者主体不认账,或者主体在这方面缺位、错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管理过度的问题。管理过度问题具体的表现是乡村干部的利益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有好的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很多农民一开始没有觉悟,乡村干部带头,带头获得的利益迅速转变成一种个人性的利益。比如,进村路口的第一块地是最好的地,在这块地上谁最有资格来盖房子,毫无疑问是村干部,但你这么干大家就不服气,所以就引发了相应的纠纷。就目前来看,很多本质上的利益纠纷是通过管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比如看你挣钱挣多了,要加强管理,用这种方式把你给灭了。所以现在面临着管理过度和管理空白同时存在的状况,当然有一些管理能够适度的地方,确实做的比较好,也能够避免公益悲剧的发展,也能够真正切切实实的促进发展。

     2、对策

     第一,政策组合支持发展。所谓政策组合是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土地政策、资金扶持政策,还有相应的一些其它的政策,包括小额贷款等等。这些政策形成一个政策组合,通过这样的组合,来支持一村一品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只不过这种政策的组合很多时候农民不知道,官员又不积极,试图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多打一点埋伏,给自己多留一点利益。

     第二,培育产业链。不是只集中在第一个环节,接待客人这个环节,要通过接待客人所形成的市场,构成一个比较强的产业链,来推动发展。

      第三,适度管理。管理空白叫政府缺位,管理过度叫政府越位,总体会形成一个错位的现象。从三个方面理解适度的管理。

     (1)规划。从乡村旅游的开发方面来说,主要的管理手段是规划,通过规划来引导和指导。

     (2)经营。主要的管理手段应该是引导、培训和培育,尤其是要培育领袖型的企业。领袖型的企业培育出来,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比如已经被命名的叫"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县",是成都的郫县,又命名了一个中国乡村旅游第一户,徐家大院。这个徐家大院正面的牌匾是吴邦国副总理提的词,进去第二道门又有一个牌匾是邹家华当副总理的时候提的词。这个院子里有三种房子,第一种房子是八十年代农家乐刚刚开始的房子,现在还保留着,也还在运营;第二种是九十年代的房子,农家房子是第二代,已经变成了白房;现在主体是第三代别墅式的。这一个院子三代房子都存在,展示了中国农家乐的发展历史,所以被命名为"中国农家乐第一户",这就是一个领袖型的。他的主业是花木栽培,通过花木栽培来挣钱。一定意义上农家乐的这套经营也变成一个主业,原来只是一个副业,所以那个院子里都是花木,这些花木都可以买,都是他的经营内容。

     (3)管理。研究如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比如农业旅游示范点,这是一个服务方式,是一种引导方式,也是一种管理方式。通过这种引导作用、示范作用和乡规民约等等,共同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避免过度化的发展。

     第四,新理念新发展

     (1)倡导新乡村主义

     什么事情一提到主义层面上,就显得很严肃、很正义,甚至具有一种信仰的概念。其实不然,这主要是倡导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平等的视角、均衡的发展。城市旅游者到乡村去体验乡村生活,寻找一种休闲的感受,但首先应该是一种平等的视角,不是一种恩赐的视角,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反过来说,农民作为经营者,也应该持一种平等的理念,谋求均衡的发展。这个均衡的发展在一个村落、一个社区、一个乡,甚至一个县,都应该努力的追求。

     二是生活的新体验。人们到乡下感受到休闲,感受到诗意随意,形成一种新的生活体验,这种新的生活体验不但有别于他的日常生活,也有别于城市的这种压迫,来寻求成为人休闲的本质。

     三是城乡的互动。城里人下乡,乡里人也要上城,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城乡的互动,达到的一种新的均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交流,也会有一种推动,包括理念的推动,观念的变化。

     四是体系的建设。乡村旅游中农家乐只是一种模式,它是比较普遍的,还有其它若干模式,最终会构建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化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一步一步的升级。比如郫县已经提出,从农家乐的提供模式,发展到县里建了11个乡村酒店。县长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即乡村酒店的发展。这是对新形势的一种提供。实际上乡村酒店意味着规模更大,也意味着企业化经营的形势更大,而不完全是一种家庭化的局面。反过来也要问,乡村的这种形式与城市的形式,包括度假村的形式的区别在哪里?乡村酒店、度假村、城市宾馆要研究自己的特点,要形成独特的文化感受,所以乡村酒店一般来说都是小酒店,规模不会太大。

     五是庄园文化的培育。进一步的提升,需要培育一种庄园文化。这种庄园文化是乡村旅游、乡村休闲达到的一种极致,达到的高端的境界。在欧洲这样的庄园文化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它在历史上作为领主经济,每一个领主都有自己的一个庄园,所以培育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有的庄园专门有自己的葡萄园,有自己的酒厂,很多庄园现在经营下来,形成品牌性的庄园。比如形成了庄园咖啡、庄园酒、庄园雪茄,形成了一套非常独特的东西。比如法国90%的红酒生产商都是庄园的,一年可能就生产5000瓶红酒,自己喝几百瓶,剩下的拿出去卖钱,越是这样的庄园酒,它的价格越高,质量越好,已经形成了一个庄园体系。

     庄园文化在中国还没有培育出来,所以进一步要培育一套新型的乡村旅游的庄园文化。这套庄园文化培育出来,就会达到一种极致。现在欧美各国,包括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概念,叫乡村俱乐部。乡村俱乐部也是在展示一种极致,但是它和庄园不同。乡村俱乐部一般来说,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一种现在会员制的方式,但培育的也是高端的文化。

     (2)新发展措施

     新发展的核心是差异化经营,特色化竞争,体系化发展。所以要从市场入手,围绕需求促进旅游,围绕旅游形成市场,围绕市场开发产品,围绕产品组织产业,围绕产业合理分工,围绕分工全面的发展。

 

导航第1页 ] 第2页 ]

 

  专题研究  
现代人的乡土情结
    我的题目是《现代人的乡土情结──个人生活口述史研究的一个视角》。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以及一种研究方法在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努力方向,但是在民俗学当中以往的口述史主要针对民间艺人,比方故事家、 歌手或者是拥有某种……[查看详细]
非物质性还是身体性
    今天由我来做一个发言,发言的题目是昨晚我跟张士闪教授商定的,把最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一些反思和想法,以“非物质性还是身体性?”为题集中谈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个叫保护。当然它也可以拆成……[查看详细]
庙会类型与民俗宗教的实践模式
    中国城乡的庙会活动是汉民族民俗宗教的基本实践模式之一。对于民俗学来说,庙会类型问题难于回避。从参与集体构成的地域范围来看可以划分为若干类型,但是这并不排斥从神灵符号、活动内容、仪式目的等角度进行能够说明问题的类型划分。庙会实际上大……[查看详细]
从神话文本溯源研究到综合研究
    在中国神话研究史上,长期以来盛行着的,主要是以文本(text)研究为主的视角和方法,也就是说,学者们关注和分析的,主要是被剥离了语境(context)关系的神话文本。而且,分析神话文本的眼光基本上是历时性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模式主要是历史溯源……[查看详细]
我院概览  智慧共享  核心优势  经典案例  动态关注  专家团队  主营业务  华汉旅论坛  民俗乡村旅游网  古建设计网  风水与规划网  联系方式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欢迎合作 | 保护隐私权

Copyright@2003-2009 hhlv.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503276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582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0号凯旋城8号楼105底商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
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景观建筑设计、景区规划尽在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