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可分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两类,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学者们在从事旅游规划前往往把动态旅游资源通过录像、录音或文字记载将其转化为静态的资料。因此,所谓旅游规划资料,是指规划地旅游资源的文字、图片、影像、数据等,是能够诱发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的事和物的总和,是规划地所有旅游资源的静态表现形式。旅游规划资料有如下主要特征:
1.多样性。一方面,旅游资源形成的因素是多样的,它不仅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海洋河流、岩石土壤、动物植物等自然因子,还涉及历史文化、工业农业、民族宗教、民风民俗等社会人文条件。
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旅游资源存在于自然和社会各个领域。另一方面,旅游需求是多样性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文化素养甚至不同性格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旅游需求。千差万别的旅游需求又促进了旅游资源向多样性转化。1992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把旅游资源分为6大类,74种;2002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又将其分为8大类,232种,即使这样也尚未把所有的旅游资源概括殆尽。这样,旅游规划资料就有了文字、照片、表格、录像、图画、拓片、录音、光盘、实物等多种,这些形式都是旅游资源过去或现在的静态表现形式。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规划资料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旅游规划时必须广泛全面地占有规划地的旅游资料,包括地质、地貌、天文、气象、地理、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民俗等各种类型和各种形式的资料,不可遗漏。
2.实用性。旅游规划资料实际上是一种被抽象了的旅游资源。人们为了便于管理、保存、携带,把一个个旅游资源单体,如一座象形山、一段风景河或一种奇特的民俗用文字、照片或音像抽象出来,外化成静态形式,比原来实在的资源单体更具有实用性。它可以长久保存或移动对比,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旅游规划,是指导当地旅游事业发展、为旅游经济服务的纲领性文件,而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客源市场。因此,这里的实用性还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在政策法规和伦理道德允许的前提下,旅游规划专家组收集、选取的规划资料要针对客源市场的需要,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要求,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二是要根据旅游市场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高起点、宽视野的预测未来,使当地的旅游资源既实用于现在,又实用于未来旅游市场的需求,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
3.传承性。旅游资源不是凭空出现的,不管是自然的或是人文的旅游资源,它们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过程和社会背景,
旅游规划资料较完整地记述了这种过程和背景。如同一座山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观;一种风俗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或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由于时空的差异,有许多变化我们无法看到,只有通过资料来加以观察和分析。中国人素来有保存史料的优良传统,从古到今区域内发生的大事或有趣的事情一般都有记载,现存的正史、笔记、方志中大量地记录了中国旅游资源的发展变迁过程。同时,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感情模式、行为规范等在历史的演进和变化中也具有一定的传承性,这使许多本土新生旅游资源不可避免地带有旧的痕迹。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旅游工作者在从事旅游规划时必须要通过规划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的发展变化过程与特点,既立足于现实又重视历史。我们反对新不如旧、嗜古成癖的做法,同样也不赞成妄自菲薄的虚无主义。博大精深的中国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资源体现出来的,只有重视规划资料的传承性,理智、深入的进行历史反省和科学总结,把握住本地旅游资源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才能在我们的旅游产品中充分展示中华文明的神奇与魅力。
4.地域性。作为旅游资源的静态表现形式,
旅游规划资料必然存在地域性。由于自然地带的不同,地质、气候、植被、水文等资料各不相同。而民族特色、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文化的延续等社会条件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又导致了建筑、服饰、生活习惯乃至行为方式的不同,形成了资料的地域差异。同时,资源的记录方式、手段以及表达的形式不一样也会导致资料的地域性。差异是旅游吸引物的魅力所在,探究旅游规划资料的地域性,找出不同于其它地域的特色来策划我们的旅游产品,既可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又可为科学考察提供实物资料。当然,探究旅游规划资料的地域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规划强化差异,使地域特色形成地域个性,才能使其产品魅力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