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出乡土性原则,营造乡村意象 乡村旅游目的地一般缺乏高品位的观光资源,同时城市郊区由于受到城市化影响明显,其乡村性日益丧失,所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谢彦君(1999)指出,面向旅游城市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是乡土化,保持与城市旅游供给的互补性和差异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乡土性越明显,与城市的差异性越大,乡村旅游的竞争力越强,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越大,因此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规划时首先应该坚持乡土性原则,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性和原真性,营造乡村意象,比如尽量采用当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绿化树种的选择大多采用乡土植物,不搞大兴土木工程,尽量保持原有乡村景观结构;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保持当地农业文化形态。
2、适应市场与创造市场相结合原则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当然要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具有实际效用,满足人们的某类消费动机。但仅仅被动地满足消费者还是不够的,成功的产品规划设计需要主动地创造市场,进行主题化的创新,设计多种体验活动,保证乡村旅游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项目内涵的可延伸性,以便设计出来的项目产品能时时更新而不脱离主题,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求奇的市场需求。
3、尊重现状与产品创新相结合原则 尊重环境、民俗文化的现状才能保持独特的地方性和乡村性。旅游项目、设施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要尽量保持环境的原生态特点,不能将民俗文化进行曲解与庸俗化,并且在活动设计时,着重创新,尤其不能盲目随西流,导致“不中不洋”的发展形态,失去本土特色将失去市场。
4、社区整体发展与各方参与相结合原则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经营业主、政府与专家的想法与意见往往容易体现,而社区居民的想法与意见最容易被忽视。国外的经验证明,社区居民参与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各方参与规划有利于将当地文化、景观、生态等各方面的地方资源进行整合,产生一个地方整体发展的规划方案,使乡村旅游发展与当地社区关联,形成产业的丰富性与综合竞争力。
5、兼顾综合效益原则 综合效益,尤其是社会和环境效益是政府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政府制订扶持政策的依据。经济效益是经营者的主要目标。但
乡村旅游与纯农业经营有所不同,生态环境质量是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维护好经营场所和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乡村旅游经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社区的参与和支持,为当地社区创造社会效益,提供就业机会和收益来源,是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