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的屯堡文化及其哲学思考
  景观设计与哲学体验
  略论藏传佛寺建筑的变异化型态
  琴心莫说当年 ——圆明园“夹镜鸣琴”的意义解读
  虹梁考
>>更多古建专题   
 
  北京宫殿 北京智化寺
  避暑山庄 藏族民居
  东阳卢宅 福建明代土楼
  干阑式民居 合院式民居
>>经典赏析专题   
虹梁考

http://www.bjhhlv.com/   来源:华汉旅 季宏   日期: 20091215

 

         摘要:“抗应龙之虹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皇家建筑中木构架的装饰特征,本文通过分析“虹梁”的形象与甲骨文两首龙、玉璜的关系,揭示了“虹梁”的形象来源及反映的汉代建筑构架的色彩、雕刻和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与青铜器、漆器、家具及随葬器物构件之间的影响和借鉴关系。

       关键词:虹,虹梁,应龙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木构架部分一般可分为大木作与小木作。大木作为木结构的主体部分,由柱子、梁、枋、檩等组成。对大木构架中的构件研究,有的是按结构所处的部位进行研究,有的则从构件的形态入手。梁,作为大木构架的主要构件,按其在整个木构架中所处的部位,可分为平梁、四椽栿、顺梁、扒梁、角梁等等。如按其外观,可分为直梁和月梁。后者在汉代文献中又称为虹梁,经唐、宋到今天,我国南方建筑中还在使用。其特征是梁肩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作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秀巧。[1]

             

       汉代文献中的“虹梁”,在汉代画像砖石的图像之中并没有发现,可能是由于汉代画像砖石的图像并没有描绘建筑构件的细节特征。通过《西都赋》:“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李善注:“应龙虹梁,梁形如龙,而曲如虹也。”)的描绘,后人可以想象汉代建筑的雄浑及建筑构架装饰的华丽。至于“虹梁”的形象,我们多从月梁(如唐代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图1)的形态推测其为“梁肩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笔者在出土汉代陶器中发现一件陶井,其梁如李善形容的“梁形如龙” 。本文通过研究“虹”字的甲骨文形象、“虹”与“两首龙” 的关系、以及与“虹”有关的“两首龙”玉器形象和建筑构件“虹梁”的关系,探究“虹梁”的形象来源,并初步分析“抗应龙之虹梁”这种雕刻有“应龙”的曲梁的文化含义。

      一 “虹”与“两首龙”

       “虹”的甲骨文形象(图2)可以看出是一条身躯向上拱起的“两首龙”,因此,有学者认为“虹”来源于“龙”。刘志雄、杨静荣认为:“从考古资料分析,商代甲骨文‘虹’字的原型很可能采用象征虹的双龙首玉璜。……由于虹与雨紧密相关,人们遂幻想其为饮水于河之龙,这就是‘虹,自北饮于河’(《殷虚书契菁华》)的说法。”[2] 另则有学者认为“龙”来源于“虹”:“龙的原型来自春天的自然景观——蛰雷闪电的勾曲之状、蠢动的冬虫、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龙的最直接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3]

                                      

       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中说:“《后汉书.五行志》云:‘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似龙’……《海外东经》云:‘虹虹在君子国北,各有两首’ ……‘虹之形状在古代神话中似为两头蛇’。” [4]丁山将传说与神话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指出:“鲧堙洪水亦演自虹饮神话”。

       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独具慧眼,将“虹”与杠梁及古玉璜联系在一起。

       虹与杠梁、古玉璜之形相似。《尔雅.释宫》:“隄谓之梁,石杠谓之徛。”《孟子.离娄》:“岁十一月,徒杠成。”《说文》:“杠,床前横木也。”《广雅.释器》:“树铫,杠也。”王氏《疏证》:“杠者,横亘之名。石桥谓之杠,义与床杠相近也。”《文选.西京赋》:“亘雄虹之长梁。”按,杠与梁均有似于虹。叶玉森误疑 为桥之初文,实则其形似桥,不得谓为桥字也。又虹与古玉璜形亦相似。《太平御览》十四(天部》引《搜神记》:“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孔子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乃有赤气如虹,自上而下,化为玉璜。”此虽事属演义,然可推知古来有璜似虹形之观念。《说文》:“璜,半璧也。”按,半璧正象虹形。近年来出土之商周玉璜,两墙多雕成龙首、蛇首或兽首形,尤与传记所称虹有两首之说相符。[5]

       虹与龙两者谁为起源并非本文探讨的对象,但是,可以看出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关于虹与杠梁之间的关系,笔者得出的结论与于省吾不谋而合,笔者在汉代画像石中发现多幅两首龙形状的虹图像(图3),认为与汉代文献中的“虹梁”有关。至少可以肯定,龙、甲骨文的“虹”、玉璜、杠梁及建筑中的“虹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形象极有可能是一脉相承的。《考古》杂志的一篇汉墓的挖掘报告为我们揭开汉代“虹梁”的形象之谜提供了线索,出土的器物汉代铅釉陶井上(图4),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两首龙”形象。由于出土器物多为民间建筑,尚无法确定皇家建筑中的“虹梁”是否就是陶井所描绘的。但是,它应该是“虹梁”演化的一个环节。至于陶井上雕刻“两首龙”的原因及龙、“虹”、玉璜,及建筑中的“虹梁”相互影响借鉴的关系,将在后文探讨。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二 “虹梁”反应的汉代建筑构架的装饰特征

       汉代文献中描绘的皇家建筑多饰有艳丽的色彩,如《汉书.外戚传下》中描绘:“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

       从虹梁的特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建筑构架中富丽堂皇的色彩,张衡《西京赋》:“亘雄虹之长梁,结棼橑以相接。蔕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雄虹,正虹,与副虹霓相对,虹有雌雄,鲜者为雄虹,暗者为雌霓。可以看出长梁之上,画五色如蝃蝀,色彩之艳丽。

       此外,汉代皇家建筑木构架诸构件多有雕刻。李善注“梁形如龙”的虹梁,结合汉代铅釉陶井(图4),可以看到不影响建筑构件受力的情况下,雕刻密布于各个构件表面,其他构件如“云楶藻棁,龙桷雕镂”, 李善注:《楚辞》曰:“仰观刻桷为龙蛇”;“阴虬负檐,阳马承阿。”吕向注:“虬龙阴物,马为阳物。谓刻作其象,负荷檐梁之势,承接木石之曲。”

                           

       三 “抗应龙之虹梁”的文化解读

       虹在殷商时期为凶兆,与雨关系极为密切,至汉代,雕刻于汉画像之上“两首龙”形的虹,已是播雨赐福的象征,显然具有吉祥之意。此外,关于龙的文化含义,殷商时期亦有部分龙代表凶的含义,至汉代,龙已成为沟通天地的祥兽,其图像作为“四灵”之一,大量出现于汉代画像中。《汉书.燕王旦传》云:“天雨,虹下属宫中,饮井水,井水竭。”图4铅釉陶井上的“两首龙”正是“虹下属宫中,饮井水”的描绘。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一下“应龙”的含义。

       《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云笈七签.经传部》:“(蚩)尤驱魑魅杂袄以为阵,雨师风伯以为卫,应龙蓄水以攻于(黄)帝。”

       《述异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以上文献提供我们的是应龙为龙中长寿者,有翼、主水,由此可见,“虹梁” 上的应龙雕刻很有可能与“悬鱼惹草”、“藻井”、“山节藻棁”上的装饰有相似的功能——绘制或雕刻与水有关的形象在观念上有防止建筑失火之意。关于“应龙”的形象,尚无考古资料展示,但是,我们可以从汉代画像中找到有翼的“应龙”形象(图5)。

       四 “虹梁”反映的建筑构件演化规律

      

       龙、“虹”、玉璜、及建筑中的“虹梁”,毫无疑问在形象上存在着联系。之前所述“虹”来源于“龙”及“龙”来源于“虹”的争论不是本文探讨的范畴,本文旨在探讨建筑构件演化过程中,与其他类型的器物构件之间的相互影响。

       针对之前于省吾先生的观点,晁福林认为:“类似于虹的桥只能是拱形桥……商代并无拱形桥出现,当时的人何以据其形而造其字呢?……春秋战国时的过河设施(“徒杠”和“津梁”),皆非拱桥。可以推想,殷商时期距离拱桥产生尚有时日,若说虹类杠梁,恐怕是太早了些。拱形桥的出现,一般认为是秦汉以降的事情。”他从甲骨文字的类比得出:“虹字应当是殷商时人对于虹的观察加上对于龙的联想的结果。”[6] 晁福林从建筑的角度出发,指出甲骨文“虹”早于拱形桥,这是正确的。那么,床前的杠梁和建筑上的虹梁为什么不可以以“两首龙”的虹作为创作源泉呢?甚至可以说,虹梁的形象极有可能是对玉璜形象的借鉴(图6)。

       中国古代青铜器、漆器等器物形象反映建筑特征,如商代青铜器中反映出建筑屋顶、门、窗的特征等,为早期建筑特征的研究提供依据。但是,许多器物反映的建筑结构构件的特征未必真实可靠,很多构件有可能经历了在器物上的演化,最终被建筑借鉴。建筑构件特别是承担结构功能的构件,其起源却是以功能性为主,受技术性的影响,并在一定思想背景及社会环境下与装饰结合,形成具有装饰性的结构构件,而且多带有滞后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期,从殷商时期至汉代,建筑结构构件的形象可能常借鉴青铜器、漆器、家具及随葬器物,并且由于技术原因有可能滞后于这些器物。如金釭、铺首、斗栱、柱础,釭,《说文》:车毂中铁也。本是车上之物,后用于建筑,“壁带往往为黄金釭”。铺首,青铜器口部或腹部承力之用,后成为建筑门饰,“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斗栱,其起源本是柱头的扩大物,以增加柱头之上的受压面积,减小柱上梁枋的跨度。汉画像中斗拱的图像学含义为通往天庭的枢纽,且形象夸张[7]。由此可见,古代诸多美术作品的形象不断用于建筑构件,使其在满足结构的情况下不断丰富,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装饰性结构构件。同时,很多建筑构件的形象也在其他器物中有所反映 。

       五 结语

       注释:

       [1]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五版),P262,[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P111-112,[M]人民出版社,1992 [3]胡昌健,论中国龙神的起源,中国文物报,总第25期 [4]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P228,[M]商务印书馆,2006 [5]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p4,[M]中华书局,1979 [6]郭旭东主编,殷商文明论集,P69-70,[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季宏、朱永春,汉画像升仙图中斗拱的文化意义解读,[J]华中建筑,2008(1)